如何让更多患者享受介入技术成果?这个团队这样干

一家地处浙江西南、被群山环绕的地市级医院,却能每年吸引上千同行前来参观学习,有赖于这里有一张“金字招牌”——丽水市中心医院介入诊疗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这个团队在纪建松教授的带领下,不断自主培养和引育大批医学人才,从临床诊断型科室逐步转变为辅助诊断,再到如今实现诊疗一体化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造福了本地患者,还吸引了众多海外侨胞和全国各地患者前来求医问诊。

—  学科带头人说  —

用先进技术造福身边百姓

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纪建松
多年以前,在浙江大学攻读介入放射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之后,我师从东南大学滕皋军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再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虽然学习被分为不同阶段,幸运的是我的主攻方向从未改变,一直是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介入微创治疗。
近年来,介入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三大“支柱性学科”之一,每当领域内有了新技术、新发现,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关注、学习,乃至引入,目的是让这里革命老区的百姓不出远门就能看上病、看好病,让他们就近享受国际前沿、高端、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也是我们团队不断奋进的动力。
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介入治疗为肿瘤诊治开辟了一片崭新的空间。如今,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已不再是其他治疗手段无效后的“无奈之选”,以微创化、个体化、人性化为特色的肿瘤微创治疗在肿瘤诊断和综合治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介入医学已被广泛用于肺癌、肝癌、胰腺癌、骨与软组织肿瘤等多种良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为高龄和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作为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医生,我深知在许多病情进展较快或病情比较复杂的疑难肿瘤病例的诊疗过程中,仅一两名专家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涵盖所有领域,需要多学科协作贯穿始终。参与协作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挽救并延长患者的生命,还要考虑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积极推进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由专家团队集体谋划制订出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该模式一改之前“患者围着医院跑”的模式,实现了“医生围着患者转”,提高了患者的诊疗质量,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我们积极把MDT的诊疗模式带到基层,帮助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逐渐了解并熟悉最新指南、专家共识,以及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让基层的肿瘤患者能够得到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诊疗。
学科要发展,科研是重点,人才是关键。我们科研团队具有完备的多学科人才梯队,长期致力于影像诊断、介入微创治疗及转化医学研究,并形成了以实体瘤为特色的核心研究体系。通过“识才、育才、用才、留才、引才”十字人才工作方针,我们培养和造就出能够适应现代医疗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让我们对于团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新理念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医生们根据扫描图像做数据三维重建,并深入分析病情。
 
今年已经63岁的吴先生,5年前曾一度以为自己的生命终点就要定格在2017年。当时他体检被发现肝内有巨大占位,进一步查肝脏核磁共振(MRI)示:肝右叶巨块型肝癌(最大直径128毫米)伴肝内子灶形成、门脉癌栓形成。经多学科会诊,医生团队认为,患者巨块型肝癌诊断明确,但癌灶体积大且伴子灶、门脉癌栓,已无手术机会,预计生命时限仅3~6个月。
吴先生一家综合考虑后,选择了以微创介入综合治疗为主的“抗癌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5年。其间医生为吴先生适时联用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今年复查肝脏MRI示:肝右叶癌介入术后最大直径76毫米,患者目前“带瘤生存”,状况良好。
介入微创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超声等),利用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集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药物治疗、生物技术和消融技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为一体,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治的微创医学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经皮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  采用Seldinger经皮动脉穿刺法,插管至肿瘤的供养动脉,用碘油等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达到“饿死”肿瘤目的,同时让高浓度化疗药物聚集在肿瘤内,在局部“毒死”肿瘤(局部给药浓度可达全身给药浓度的200多倍)。通过一个大腿根部针眼大小的创口,就可实现精准有效的治疗。
经皮肿瘤消融治疗  将消融针经皮穿刺定位在肿瘤上,通过化学或物理性的手段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对小体积肿瘤而言,其清除肿瘤的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的无瘤法切除术,是一种微创、高效的肿瘤原位灭活技术。临床常见的消融技术有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消融等。
经皮局部放射治疗(碘-125粒子植入术)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碘-125直接植入到肿瘤靶区,植入的放射性粒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最大程度杀伤肿瘤组织,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
我们团队将上述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融合贯穿在整个肿瘤诊治过程中,已成功应用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胃肠道肿瘤、卵巢癌、宫颈癌、软组织肿瘤等,临床疗效确切。微创介入治疗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与多种传统治疗手段“打配合”。大量数据证实,介入微创综合治疗联合靶免治疗,可以达到协同增效、优势互补的效果,现已成为非常热门的肿瘤治疗策略。
从吴老这类患者的救治中,我们也改变了救治理念,不再盲目追求治疗肿瘤就要彻底消除或治愈,而是带领患者和家属,接受肿瘤得到有效控制的“带瘤生存”状态。这更符合现代肿瘤治疗理念,看似“退一步”却能让肿瘤患者获益最大化。
介入诊疗中心 涂建飞 赵中伟

突破传统局限诊治肺结节

肺外周孤立性结节的支气管镜下诊断一直是个难题,病灶体积小、距离远,气管镜无法直达病灶,导致其镜下无法诊断。
为此,我们引入了4D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它是以电磁定位技术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CT,经支气管进行诊疗的技术,由于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只能到达段支气管的局限,可将探查范围扩展到全肺。
在临床应用中,先通过术前CT扫描,为患者订制个体化支气管树“地图”,规划导航路径,然后在导航引导下到达目标病灶。这一技术可对肺内小结节进行精准定位、定性和消融治疗,精准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部位,“无死角”地对病变进行观察并直接取活检标本。术中能同时开展快速病理检查(ROSE)、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也可利用热消融技术对病变进行灭活。临床应用证实,这一技术用于早期肺癌消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近些年,随着影像技术的普及,临床发现肺结节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为满足患者需求,医院成立了肺结节诊治中心,让介入科、呼吸科、心胸外科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等高度融合发展,发挥联合诊疗优势。针对困难肺结节、多发肺结节和多原发肺癌,团队率先探索并实施了胸腔镜下肺癌根治切除,以及同期胸腔镜下肺结节微波消融杂交手术。
未来,肺结节诊治中心将继续依托多学科诊治优势,对肺结节患者进行一站式诊治,用医院团队的力量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介入诊疗中心 宋晶晶
心胸外科 吴志军
呼吸内科 李伟文

介入治疗也是镇痛“良药”

多学科医生共同为患者进行术前规划。
72岁的周大妈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年多,说话、喝水、吃饭、洗脸、吹风等都会诱发右侧颜面部剧烈疼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老人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从最初的一吃就好,到后来即使一天吃三种药物也控制不住疼痛,反复的右侧颜面部疼痛让她吃不下、睡不着,血压飙升、头晕目眩。尽管如此,患者依然不愿冒险做开颅手术,于是我们建议她进行CT引导下的三叉神经第二支和第三支的射频热凝术治疗。
 
经过周密检查和准备,治疗时通过CT影像引导,医生将两根穿刺针精准送至患者三叉神经圆孔和卵圆孔,解决了困扰周大妈7年多的痛苦。
在临床中,类似的高龄或全身情况不佳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病理性神经痛患者并不少见。幸运的是,微创介入治疗为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慢性病理性神经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通过穿刺针定位外周神经根进行神经阻滞、神经脉冲射频、神经射频热凝以及脊髓电刺激植入等治疗,可安全、快速、有效治疗多种慢性病理性神经痛。
疼痛是肿瘤常见并发症。当常规三阶梯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疼痛时,患者自控镇痛泵、腹腔神经丛毁损、鞘内泵植入、骨水泥椎体成形等微创介入治疗成为可选择的第四阶梯治疗手段。对于胰腺癌等腹部肿瘤引起的顽固性上腹部疼痛,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在后腹膜局部注入无水酒精进行腹腔神经丛毁损,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晚期肿瘤患者出现椎体转移、破坏骨质时,通过穿刺针向椎体注入骨水泥,使破坏的椎体恢复硬度缓解疼痛的同时,使脊柱力线更加稳固,并且注入骨水泥时局部温度升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死肿瘤细胞,可谓一举多得。
腰椎间盘突出常导致腰痛伴下肢疼痛,轻中度的椎间盘突出患者常常陷入保守治疗无效和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困扰中。影像引导下通过穿刺针进入椎间盘进行局部突出椎间盘射频消融,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从而有效缓解腰腿痛。
介入疼痛诊疗中心 赵中伟 吴丹
 

挑战血管性疾病出血难题

团队成员为复杂肾动脉血管畸形患者进行血管栓塞。
 
我院血管中心(介入血管外科)联合内分泌科、手足外科,对于糖尿病患者中比较高发的糖尿病足,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本着“预防为主、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的原则,联合血管介入及创面修复技术,实施糖尿病足的早期外科干预。通过尽早修复创面,达到治愈糖尿病足的目的,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致残率。
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穿刺、切开等方法,借助导丝、导管、支架、栓塞剂等材料,在影像技术引导下,对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它相较于传统的开刀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和疗效好等优点。
目前,血管中心开展的优势项目还有血管扩张性疾病、血管狭窄性疾病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
血管扩张性疾病有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肢体动脉瘤等。传统治疗动脉瘤需要行全麻下开放性手术,介入治疗只要在身体的表浅处穿刺或切开血管,将特制的带膜支架(类似于人工血管管道)放置于动脉瘤的部位,使其上下端正常血管相连通,手术就完成了。
血管狭窄性疾病如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域缺血。如下脉动脉狭窄或闭塞就会引起肢体疼痛甚至坏死。介入治疗可利用球囊或支架扩张狭窄血管,恢复局部血流,保住正常组织器官。
血管畸形,如下肢静脉曲张和先天血管畸形,可通过介入治疗,在畸形血管部位消融靶血管及打入硬化剂、弹簧圈等,将血管畸形栓塞,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血管外科 王剑
介入诊疗中心 陈为谦
 

联合攻关带来特色研究成果

纪建松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始终坚持“从临床科学问题出发,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阐释临床问题,最终服务于临床诊疗过程”的理念,团队以肿瘤、血管性疾病以及疼痛性疾病三大类疾病为核心攻关方向,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联合攻关,形成了具有团队特色的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
针对传统食管恶性梗阻中使用食管支架后易引起出血、穿孔和再狭窄等并发症的难题,团队领衔研发了基于碘-125放射性粒子的功能性放疗支架及其配套装置,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学知名期刊,并被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临床指南推荐。团队全面优化了临床肝癌不同介入疗法的序贯组合,并领衔研发了系列介入治疗新制剂、新材料,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2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推广应用,累计超过2500名患者获益。
纪建松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秉持“联合,共享,共赢”的合作态度,与多家国内外顶级医疗及研究机构,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药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和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派遣17人次赴海外相关机构进修学习影像诊断与介入微创先进手术技巧及理念。
目前,团队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项目3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累计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6部,参编/译5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科研处博士 陈敏江
 
编辑制作:郑颖璠
审核:方彤

 

来源微信: 健康报医生频道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5782285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lszxyy@qq.com

门诊工作时间: 上午上班时间:8:00-----11:30 夏令时:下午上班时间:14:00------17:30 冬令时:下午上班时间:13:30------17:00 急诊24小开放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